於史丹佛大學設計系任教的Bill Burnett Dave Ivans ,他們在2016年出版的「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」,教導讀者以設計師的思維,度過ㄧ個有意義的幸福生活。
2021年,他們要來透過這本書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」來教導大家創造出自己想要的工作,不一定要靠離職就辦的到。
image 取自books.com
「職場瞬息萬變,愈來愈仰賴工作者自行定義快樂與成功」,自己也工作了將近4年的時間,看過許多人的工作模式依循著「懷抱著新鮮感 → 熟悉工作而產生倦怠 → 抱怨工作上的不公義 → 離職」的模式
若是你也陷入這樣的循環中,那麼我很推薦你可以閱讀他們的這本書。裡頭有許多可以實際執行的任務,只要用心去實作,相信會對你帶來很大的幫助。以下,就跟大家分享本書中我的三個記憶點。
 
船錨問題與重力問題-我所面對的問題不是問題?
為什麼我總是在職場中如此的不幸?如果這是你心中的吶喊,可以來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了這樣的陷阱。
 
重力問題:如同重力的本質,靠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克服的。陷入重力問題的人,會花數個月甚至是數年的時間想要來解決它,但最終只是徒勞無功,弄得一身灰頭土臉。EX:主管只會紙上談兵,看著報表做決策;努力的再多,都無法反應在薪資上。公司根深蒂固的文化、主管的處事習慣,這些都不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問題。
作者教導我們可以用兩個問題去重新定義問題
  1. 發生了什麼事
  2. 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
針對第一個問題,你可能會把負面情緒與真實狀況交雜在一塊,ㄧ方面幫助你發洩,二來也是幫後面的問題作鋪陳;第二個問題則可以幫助你聚焦,拿掉情緒的字眼後,我們就能好好的去面對真正的問題。
 
船錨問題:意指在你要出海捕魚前,就先把船錨拋進海中,明明前方有片藍海等著你,卻仍被困在原地。意思就是,用自己希望的解決方式來定義問題,根本就不是問題。這通常與恐懼有關。相較於嘗試可能失敗的新事物,緊抓著不可能解決的熟悉問題反而令人心安。鼓起勇氣,在恐懼中依然行動,作個大丈夫。
 
因此,現在我們知道,我們常被困在不是問題的問題,總的來說,對於工作的不滿意大都來自「不滿足」。
 
自造者混音 - 創造人生的一致性
我們會工作的不開心,是因為用了錯誤的衡量標準去看待我們的工作:以為自己喜歡從事偏鄉醫療的服務,卻不知也很看重收入的多寡;以為自己是個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,實際擁有後卻覺得非常空虛。
 
能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的三要素:金錢、影響力、表達,本書稱「自造者混音」
 
【牛刀小試】你可以花一點時間去思考,從0~100分,你給目前的工作這三個指標各別多少分,再來去與理想中的工作做比對,就能知道該如何去做調整。對了,不用覺得追逐金錢是件可恥的事情,每個人對於人生的意義本來就不同,不需要去追求世人所定義的成功,只要去核對心中的價值觀是否與實際有一致性就可以了。
imageimage
 
工作日誌- 很想離職?且慢!
工作了一段時間,產生職業倦怠感,沒有剛到職時的新鮮感,被交辦的任務也不再具有挑戰性,有許多人會走上離職的路途。但,先別急著遞交離職單,本書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式,能幫助你重新體驗工作。
 
撰寫工作日誌,這個方式可以幫助你用更具體、明確的方式去觀察你的工作,這會協助你覺察工作中不錯的部分以及需要調整的部分。過往,當別人問「你今天過得如何」,你將不再用籠統的答案「很累、普通」,而是能更具體的闡述今天的經歷。
  1. 我學到什麼 → 「有沒有學到東西」是許多人定義一份工作是不是值得投入的基本,這不用多做解釋。但在日誌當中要注意的是,不需要是學到了工作上的新技能才能列入,找出能積少成多的小事即可。
    EX:原來這個藥物也可以用在緩解Covid-19的患者、學會操作Excel的新撇步、這位同事竟然要結婚了。
  2. 我發起什麼事 → 做出改變、發起行動是我們人的「內在需求」,會讓我們感到有辦法掌控自己的世界。EX:揪團訂飲料、發起線上視訊聊天的聚、邀請同事寫小卡祝賀某人
  3. 我幫助了誰 → 助人為快樂之本,已經有科學指出,「服務他人」與「幸福長壽」呈現很明顯的正相關。自從我開始留意能幫助人的小細節,每天變得更加喜樂。
 
總結
這本書我很推薦給在職場中迷航的你,無論是找不到工作的意義,或是與期望相差甚遠,別讓自己陷入抱怨的苦毒中,你的生命是要由你自己來負責的。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vinwang08 的頭像
    kevinwang08

    文字遇青年

    kevinwang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